photo credit:《科學人》 |
林翰昌的"如何以科幻讀者的身分了解科幻"一文涵蓋廣泛,深入淺出,無論是試圖從理論與實務端了解科幻的人都應能於當中獲得啓發。儘管以「科幻」為名,然而竊以為當中所提許多論點皆可以作為「科學」研究者比較參考,進而提升在自身研究領域中的素養。
相信讀畢該篇文章的科學讀者自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共鳴,與自己的處境連結並得到啓發,竊在此便不一一舉出文中的要義。竊只想就「閱讀數量」、「正典」與「建立自己的科學史」提出一點點心得。
□ 閱讀數量
林翰昌建議欲成為「科幻專致讀者」的人,以台灣為例,必須讀遍所有以書籍或雜誌形式發行的科幻文本,才能真正算的上長期「專注」的科幻讀者。理由有二,一是這類文本數量並不多,二是尋找文本的過程可視為一種入門級的任務/考驗。儘管如此,科學史中的突破往往也是偶然和機遇造成,因此很難絕對斷定跟閱讀數量有關。但竊以為,在台灣為例,認識自己國家出產的該領域上的學術論文,不但有助於各實驗室的專注領域和優勢,也能作為日後生涯規劃的參考,不啻是很好的做法。
□ 正典,建立自己的科學史
近幾年來台灣陸陸續續出現了一些充滿熱忱的科學(普)網站,如科景、CASE PRESS;還有一些具品質的科學雜誌,如《科學人》,能夠幫助讀者較快地建立對該科學主題的理解和認識,然而若是說「有哪些科學資訊是非知道不可的?」,地位能像是年度十大電影或科幻正典一般,讓每個人擁有共同的基礎而不至於在溝通上出現落差,這樣的資訊卻無從得知。有人會說,何必知道與自身領域無關的資訊,只需要專注在特定的問題上,閱讀最相關的文章便好啦。然而這類做法最大的缺陷就在於很可能會錯失了更大的科學突破的機會。用電腦科學的術語來說,這樣的做法可能會落入局部最適 (local optimum) 而錯失了全局最適(global optimum)。偶爾跳脫現況向外探索,反而有可能得到最佳的解答。
離開了教科書開始研究後,就會發現進展中的科學並不會有所謂的「公認的」科學正典(classics)。然而竊以為,擁有一組「自己心中屬於正典」的清單,並賴此構築出具有一定視野的科學世界,除了有助於向它們效法學習,日後也可和他人交流分享。然而或許最重要的還是在培養自己的鑒賞能力上。畢竟沒有人想要虛擲光陰在瑣碎的無益問題上頭,迅速地找出深具價值的重大問題並趁年輕時解決掉它,才是王道啊。
讀完了林翰昌的文章後竊感到很慚愧,從今爾後該努力實踐力行才是啊。
0 意見:
張貼留言
嗨,我是 Seyna。歡迎您的留言 :)